煤场温度监测煤堆测温仪煤块自燃监测煤仓自燃监控煤场自动监测煤场温度监测煤堆测温仪 二维码
煤场煤堆防自燃自动测温系统
一、项目必要性及背景 煤场管理中,自热、自燃现象普遍存在,煤堆自热、自燃不仅浪费能源增加发电成本而且自燃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严重的污染环境。随着电厂掺烧制度的不断推广和普及,电厂所使用的煤种、产地和来源越来越多,燃料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煤堆发热自燃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的人工煤温巡检和“烧旧存新”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煤场现状,无法有效遏制煤堆发热自燃现象。 二、煤堆自燃的原因 煤堆自燃往往需要具备三个主要条件:一是煤质有自燃倾向,二是供氧条件好,三是散热条件差。各种煤质的自燃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很容易自燃,如褐煤、长焰煤等;有的不容易自燃,如贫煤、无烟煤等,另外,煤的含硫份和含水分越高,氧化反应速度越快、放热越多,煤越易自燃。煤堆发热是氧化反应,所以煤堆自燃要求煤堆有一定的孔隙率、通风条件好。煤堆的氧化反应放出热量,如果散热条件差,热量积累会提升煤堆温度,煤温度越高氧化反应就越剧烈,两方面相互影响,使得煤堆自燃过程加速。 根据以上煤堆自燃的原理和储煤堆发生自燃的实际情况看,自然堆积(不压实)条件下,可以将煤堆分为三层: 1、冷却层: 冷却层处于煤堆的表层,约0.5至1.5米厚,该层与空气接触充分,虽然发生氧化反应,但是散热条件好,热量难以积累,所以自燃发生率低。 2、氧化层: 氧化层处于冷却层以下,约1至4米厚,有一定供氧量,氧化反应发出的热量难以散热,不断积累升温,反过来促进氧化反应,容易发生自燃。 3、窒息层: 窒息层位于氧化层以下,供氧不充足,无法发生自燃。 电厂往往会把煤堆压实后储存,导致孔隙率减小,煤堆氧化层的深度也相应减小,根据现场经验,氧化层往往位于表层以下1米至4米深度范围。从煤场实际情况看,煤堆自燃还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局部区域突发性特点,原因有很多,比如某位置存在一些煤块,导致该位置的供氧条件很好;或者某位置的煤在堆放过程中受潮,含水分较多。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把首先发生自热的位置称为“热点”,如下图红色圆圈标示的位置。
热点相比于煤堆的其它位置,首先满足了自燃的条件,更早的开始发热自燃,自燃一旦开始,煤温就可以达到230度,此时热点放热速度很快,向四周传导,感染本来还没有发热、还没有满足自燃条件的煤堆,促使它们开始升温,并加速氧化反应,加速进入自燃状态,如此循环,热点的区域体积不断扩大,不仅造成越来越大的损失,也因为体积太大而很难处理。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观察到煤堆表面冒烟,再把煤堆翻开后发现无论是氧化层、冷却层还是窒息层都开始自燃的原因。 综上,我们预防煤堆自燃的关键就是尽早发现热点,在热点刚刚出现,感染的体积还比较小的时候,发现热点,就采取措施把祸患消灭掉,极大的减小了损耗,而且很容易处理。
三、储煤的自热自燃损耗严重
当煤堆内部温度从28.5度升高到36.7度,热值从5102千卡/千克下降到5022.1千卡/千克,热值降低了1.57%,到46.6度的时候,热值降低了3.47%,如果升到52度的时候,热值降低了9.4%,从我们在电厂煤场的测温结果知道,煤堆很多区域的温度都达到了50度,由此推断,电厂储煤的自热自燃损耗有多么严重,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采制化工作到位的情况下,入厂煤和入炉煤还有较大的热值差。 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煤场管理中的节能降耗空间 某电厂通常存煤30万吨,煤质挥发份较高,具有氧化程度较剧烈和升温速度较快的特点。如果采用简单的“烧旧存新”原则,那么基本上所有的入厂煤都要经过30天才能入炉,在30天的存煤周期里边,其实有的煤发热升温的速度更快些,有的煤发热升温的速度更慢些,也就是说有很多“新煤”比“旧煤”温度更高,却没有被优先烧掉,哪怕只是相差两三度,煤耗相差不足1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总量巨大,最终损失是巨大的,根据威海电厂的情况,平均下来的入炉煤比入厂煤升温约5.2度,因自热产生的煤耗约是0.99%;如果全面监测煤温,采用“烧热存冷”原则,那么平均下来的入炉煤比入厂煤升温约3.8度,因自热产生的煤耗约是0.74%,按照年消耗360万吨煤计算,年节省煤耗0.9万吨,增加经济效益约500万元人民币。 具体计算方法和依据请见“煤耗计算方法”。
四、通过有效手段了解整个煤堆内部温度情况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执行“烧热存冷”制度呢?必须通过有效手段了解整个煤堆内部温度情况。 目前市场上检测煤堆自燃的产品的局限性 人工巡检是现场最为通行的作法,但是靠一两个工人扛2米的温度计巡逻根本达不到有效测量密度,热电阻插入煤堆需要几分钟才可以测量准确,而且煤场很多地方行走不便,煤场环境恶劣,有斗轮机等大型设备作业,安排太多的人测温也非常不安全; 还有电厂使用红外温枪或热成像设备,该类设备都只能测量表面温度,煤堆自热自燃主要从内部开始,所以达不到使用目的,导致选型失败。所以现场明知预防自热自燃的重要性,却无可奈何。 应用案例 华电安徽某100万千瓦的电厂于2012年11月2号安装并运行了煤堆温度监测系统,如图所示,按照20米间隔(或其它测点布置图)把无线测温探头插入煤堆,输煤办公室集中监测所有测点的温度,当某点温度达到50度时,软件报警,输煤专工采取翻开和压实的方法及时清除自燃点,避免它扩大面积。经过实际运行,该系统达到了尽早发现自燃点的目的,现场及时清除自燃点,阻值自燃面积扩大,减轻了自燃损耗和环境污染。而且,使用单位利用该系统改进了输煤作业流程,把过去的“烧旧存新”原则发展成为“烧热存冷”原则,大大提高了煤场管理的科学性,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毒气排放。
该表格记录了煤温监测系统如何跟踪测点温度变化,发现自燃热点,并及时报警,消除热点的过程。现场工作人员于20日凌晨零点钟左右发现软件报警,现场查看测点位置,在探头附近发现了自燃点,并对自燃点采用翻开冷却措施,消除了自燃事故扩大的隐患!如果没有该煤温监测系统,现场操作工几乎不可能在凌晨到煤堆上测温,也就不可能及时发现这个自燃隐患,该自燃点肯定会不断扩大自燃范围,造成更大的煤耗损失。仅仅1月份煤温监测系统就帮助该电厂消除超过10起自燃隐患。 该案例还充分说明,自燃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即使在冬天的凌晨,环境温度不足10摄氏度的条件下还是会发生自燃现象。而且,很多时候自燃的演变速度超过想象,一旦某个热点发生自燃,会很快的向周边区域蔓延,使得周边区域迅速升温。这个案例中,测点区域的煤温只用了24个小时就从21度上升到55度。 |